開放關係實踐紀錄(4):這一次,我們不要「文青」了(一)

浪浪
7 min readApr 19, 2020

--

讀前須知:
*我與伴侶
W目前對於關係開放程度的共識:主要為肉體方面的開放,感情還是一對一;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在彼此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與其他人上床,且「不影響我們的感情」永遠為第一優先。

(對其他人產生好感是被允許的,進一步談戀愛則否。)

近來荒於耕耘開放關係,沒有太多實際經驗能夠整理、書寫、反芻,加上對於他人對開放關係的看法感到好奇,因此跑去逛了一圈批踢踢,看大家從天涯戰到海角之餘,「少用文青包裝美化開放關係了」的這句批評可說是狠狠地賞了我一拳啊……我不禁擔心起自己是否有這樣的嫌疑呢?甚至在與W溝通的過程中,奸巧地玩起文字遊戲?因此起心動念撰寫了此篇分析文,以期在疫情的無業生活中,獲得些許自我成長並與你們分享。

都2020年了,即使是在民族性格較為保守的華人地區,每天總有幾個好奇心旺盛的人在搜尋引擎上鍵入「開放關係」,如果他身處台灣,那也許還會在尾巴加上「ptt」。接著,在瀏覽幾則搜尋結果以後,還未來得及搞懂開放式關係(open relationship)全貌的他,很可能就先被批踢踢上呈現的片面給嚇跑了——

是的,以2011年一篇發表於LGBT_SEX版的文章為起點(註1),「開放式關係」以一種自歐美引進的前衛概念之姿,開始出沒於批踢踢各大討論版,包括Boy-Girl、WomenTalk、Gay以及Sex,近十年的時間過去亦累積不少文章,雖不乏理性討論、精闢的分享與認同的呼聲,滿載負面能量的回應卻總是更有能見度。

在綜覽批踢踢上的相關文章後,筆者發覺關於開放式關係的討論似乎存在一種慣性模式,而這模式以及當中常見的負面批評,除了反映出部分群體對情感關係的既定想像,亦提供筆者身為開放關係實踐者再次反思的機會。

這些文章(註2)可以大致區分成兩種類型:

一,我的另一半想要開放關係,該怎麼辦/那是什麼?

二,大家對開放關係的看法/理解是什麼?

一是被動地遭遇,如2019年11月發表於WomenTalk版的〈另一半說要開放式關係〉,內文提及男友暗中使用交友軟體的行為被原Po發現後,主動提起開放關係的可能性;儘管提出的時機極為負面,文章底下卻無太多針對開放式關係的批判,而多直指男友本身行為失當,留言中亦出現「用開放式關係幫自己的不負責任開脫的人」之犀利評語。

二則是主動接觸,如2018年5月Boy-Girl版的〈多重伴侶關係〉、2020年2月的〈大家對開放式關係的認知?〉,皆屬原Po已在內文中提出自身對開放關係的理解及見聞,並邀請版友參與討論;值得留意的是,這兩篇也正是筆者爬過的文章當中討論熱度最高的——然而,討論熱度高並不與討論成效佳畫上等號——從「完全看不懂在寫什麼文青文」「不用在那邊文字包裝 噁心」「畜生也都是開放性關係」等批判甚至情緒化、曲解、謾罵的字句起頭,接著有人跳出來說「尊重別人的生活方式吧?」「住海邊?」,於是關於開放式關係本身的討論不再、反倒吵起了言論自由與尊重,吵完了,卻沒有人更了解開放式關係,宛若落入無以解套的惡性循環:

多麽感慨,每當批踢踢上討論起開放式關係,鬼打牆竟是最常出現的狀態。在大致瀏覽過批踢踢的現況後,讓我們進入正題吧!

井水不犯河水的自由主義:擁護方與反對方各成孤島?

「家務事不關你事」

每當開放關係的擁護者與反對者之間的爭執越演越烈,往往會另闢如上圖所示的新戰場,此戰場一但出現,眾人的焦點便會轉向個體自由,而這通常能有效地暫緩反對者針對開放關係的攻勢(畢竟,自由主義可是構成當代社會的關鍵價值,誰能敢不同意?)(註3),卻離真正解決雙方間的矛盾差得遠了。

試想,你與伴侶、父母或友人溝通,即使只是音樂調小、馬桶墊要掀這類雞毛蒜皮,對方若是回以一句:「這是我的自由!」那感受該有多差,又是多無助於事情進行?在喊出「自由」的瞬間,也將彼此區隔成各活各的孤島了。

筆者認為,避免討論版上雙方成為孤島的關鍵,與感情經營的道理相同:盡可能以理性的言語取代情緒性字眼,如果情緒需要出口,也請迴避抨擊對方價值觀的方式;畢竟我們意在對話,而非攻防戰啊。然而具匿名性的批踢踢,或許從一開始就不是適宜健康溝通的場域吧?

話說回來,猶記得甫開始討論開放關係、尚未開始實踐前,來自W的質疑當中,筆者最招架不住的部分亦是:「那這樣我愛幹嘛就幹嘛,交往還有什麼意義?」當時只能七零八落地答覆「跟單身不一樣吧,想跟誰出去或幹嘛的話,得事先溝通啊」;直到實踐開放關係、第三人的加入(請至筆者推特搜尋:#體育課那位)之後,筆者才切身體會到:身處一段健康開放式關係的人,是不可能「愛幹嘛就幹嘛」的。

沒有條件的自由並不存在。

開放式關係在外人眼中或許等同個人自由的極大化、不受責任拘束,筆者卻不以為然:所有自由都是犧牲了些什麼換取來的,開放關係亦逃不出此一範疇。它確實鼓勵我們在愛與慾望的方面追求隨心所欲,但達成此一狀態前,需要伴侶共同花上大把時間與情緒成本進行溝通、建立規則及屬於他們獨有的「責任」。

另外,亦如鄧惠文醫師於2017年發表於TVBS新聞網的文章中提到:

「任何選擇都是放棄了其他的東西,一對一的伴侶放棄了其他可愛的人,但享受開放關係的伴侶,也有所放棄——他們放棄的是一對一的專屬感。」

換句話說,偏好一對一的人看上的或許是專屬感、或許是穩定,而開放關係者則是捨不得錯過每個可愛的人或喜歡處於變動狀態的自己……若暫且不為所有人套上既定道德檢視標準,瞧,這不就只是單純的「各有所好」然後各自承擔嗎?

理想的、合宜的情感關係應該是……

開放關係會影響社會穩定。

反對方的聲浪中,明顯可歸類成一個類別的便屬左圖:擔心增加性病風險、牽連家人、不見容於結婚制度,更有「殺人為何不對?」這類語句,彷彿譏諷開放關係者自毀道德倫常而不自知。

由此可見,當代社會對於情感關係的主流想像,是與社會穩定及既有的社會結構並置思考的。

一對一關係能夠確保現有的一切繼續如常運作,然開放關係卻充滿未知,而未知時常意味著危險——如同AI、大數據演算法,這類嶄新技術的運用往往倍受道德及輿論的考驗,要人們相信「放下佔有慾,你與你的數個伴侶們能夠構築美好人生」之前,開放式關係一樣得先接受檢視——而這其實是一件好事。

在檢視新事物的過程中,無論是支持者或反對者,只要理性參與其中的人便取得重新認識這個社會、檢視既定價值觀甚至進一步認識自我的入場券,在下一回的更新中,筆者將會嘗試「以既定道德標準檢視開放關係」來反思當代性平當道的社會潛藏著的父權結構。

註腳

(1)該文章是筆者所能溯及的最早文章,然顧慮到自身並非批踢踢老手,若是有誤,還請讀者不吝指教。
(2)為求討論精準度,加上本身為異性戀、不願貿然將己所不熟悉的LGBT作為討論對象,後續參考文章限縮於異性戀範圍。
(3)雖與本文無深切關聯,推薦閱讀《21世紀的21堂課》!當中討論「自由」的篇章,頗發人深省。

筆者心得

其實,這次的文章標題反映了我對自己的要求,每回與W的溝通,都在努力嘗試別說一些艱澀的詞彙(無助於溝通)、不要依賴文字的曖昧性來混淆通關(遲早會自食惡果的),說真的,很難每次都做到,只能時刻提醒自己別放棄囉。

另外,寫作前自己搜集資料用的批踢踢觀察筆記會繼續保留在雲端唷。

--

--

浪浪
浪浪

No responses yet